从突发的脑梗&宝贵的“时间窗”,看脑卒中救治的核心挑战之一

时间:2025-06-26 浏览量:11

6月中旬,光明网报道的一则新闻中,一位潮汕海鲜档主的惊险经历,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脑卒中,可能就在不经意间降临。不过,新闻中的主人公足够幸运,在诊室里突发脑梗,经过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守护住了他的未来。

据了解,新闻中的主人公林亮(化名)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海鲜档,作为海鲜档主,林亮每天凌晨一点睡,四五点又得起来是他生活的常态,长期的熬夜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三年来,反复的头痛让他备受煎熬,这份透支健康的拼搏,终究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后果。在广州求医问诊头痛的林亮,竟在诊室里突发脑梗——嘴角歪斜、口水不受控制地流淌、左手瘫软无力……

 

医生回忆道:“当时情况万分凶险,全是新发的梗塞。他的右脑中动脉出现了闭塞,这条血管的血流信号已经看不见了。如果不及时把血管打通,梗塞会越来越多,出现大面积脑梗,严重偏瘫甚至死亡的风险极高。万幸,经过及时有效的紧急手术,闭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林亮最终转危为安,避免了偏瘫的悲剧,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真实案例反思:看不见的侵蚀,凶险的定时炸弹

林亮的案例并非孤例。长期不规律作息、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潜在的三高问题等,都在无形中侵蚀着血管健康,为脑卒中埋下隐患。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而救治的关键在于时间窗”——从发病到接受有效治疗的时间越短,患者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残疾程度就越低。

 

然而,脑部损伤的变化往往是动态且隐匿的。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CTMRI)虽然重要,但通常是静态的快照,难以连续、实时地捕捉颅内细微的、正在进行中的危险变化(如水肿进展、局部血流灌注情况、新发微梗塞等)。

如何在宝贵的时间窗内,更精准、更及时地把握患者脑部损伤的动态变化,从而指导医生做出最恰当的救治决策?这正是现代脑卒中救治技术发展的核心挑战之一。

EIT脑部电阻抗动态成像系统——正是为解决这一痛点而生

实时动态监测 EIT技术能够无创、连续、床旁地对封闭颅腔内的脑组织进行电阻抗成像。就像给大脑装上了动态心电图,它能实时反映脑组织成分(如水肿、出血、缺血区域)的变化,直观呈现脑损伤风险的演变过程。

 

捕捉危险信号 系统能及时捕捉到颅内脑损伤的危险性变化趋势,这些往往是病情恶化或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的关键信号,比临床症状或传统影像更及时发出预警。

精准评估风险 提供直观、动态的图像和数据,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评估脑损伤的实时风险等级和进展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指导精准救治 基于实时动态数据,医生可以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采取救治措施,避免延误或过度治疗。


降低致残致死率 最终目标是通过更早发现风险、更精准的干预,最大程度地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

易爱碎碎念

守护大脑健康,预防是基石,而一旦卒中发生,快速识别、及时送医是前提,精准评估、动态监测、有效干预则是降低伤害的核心保障。

EIT脑部电阻抗动态成像系统,以其无创、连续、实时动态监测的独特优势,正在成为照亮颅脑黑箱的一盏新灯。它让医生能够更直观地把握脑损伤的瞬息变化,在对抗脑卒中的战场上,为争取每一分生机、降低每一分残疾风险,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赋能,守护大脑,我们一直在路上。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文中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对图片和内容的作者表示感谢,如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版权的情况,请联系我们:eihc@jseihc.com。

Copyright © 2009-2024 南京易爱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南京派点网络 苏ICP备16068490号-1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非经营性-2020-0030]

苏公网安备320112020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