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脑健康警报:不容忽视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危机
近期,正值三伏天,脑卒中问题屡见不鲜。事实上,除了急性脑卒中病发外,有不少患者面临着“小卒中”危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被称为“小中风”,作为脑卒中发生前的强烈预警信号,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易爱医疗,将带您共同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由于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疾病程度未达到急性脑梗死的程度,但是与缺血性卒中有着密切关系,且近期发生卒中的风险很高。
TIA患者可突然出现身体一侧麻木、无力、视力下降、言语障碍等症状。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般在1个小时内恢复,不遗留永久的损害或梗死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科普
01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原因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同,只是疾病动态过程的不同阶段。TIA的阻塞时间很短,而且通常不会造成永久性损伤,这和卒中不同。
基本病因
1.微栓塞
大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栓子脱落,或心源性微栓子脱落,随血流进脑部后阻塞血管引起症状。当微栓子崩解或者移动后,血流恢复,症状消失,因此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2.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果颈部或颅内动脉狭窄,当血压波动或偏低时,狭窄部位远端的血管血流减少,这引发短暂性脑缺血症状。血压回升后,局部脑血流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3.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成分在脑中的微血管淤积并阻塞微血管,也可导致TIA。贫血、血小板增多症、白血病、血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异常蛋白血症等都可能引起TIA。
4.其他
颅内动脉炎、脑盗血综合征、脑血管痉挛或受压也可引起脑缺血发作。
诱发因素
1.家族史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患有TIA或卒中,风险可能会更大。
2.年龄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55岁以后,患病风险会增加。
3.性别
男性患TIA和卒中的可能性略高,但半数以上死于卒中的是女性。
4.既往病史
如果曾有一次或多次TIA,患病可能性是正常人的10倍。
5.镰状细胞病
又称镰状细胞性贫血,卒中是这种遗传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镰状血细胞携带的氧气较少,而且容易卡在动脉壁上,阻碍血液流向大脑。
6.高血压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不稳定,过高或过低都是引发TIA的高危因素。
7.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及颈部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是TIA重要危险因素。
8.心脏疾病
包括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卵圆孔未闭、心脏感染或心律失常、血管疾病等,都可导致心脏微栓子,如果发生脱落,即会引起TIA。
9.吸烟
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从而导致TIA。
此外,糖尿病、肥胖、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均衡、过度饮酒、吸食毒品、口服避孕药等都是可诱发TIA的高危因素。
02症状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发生于50~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常见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脏疾病等。
发病时,起病迅速,患者可突然出现身体一侧麻木、无力、视力下降甚至视野缺损、言语障碍等症状,症状约持续5~60分钟,大多数症状和体征会在1个小时内消失,不遗留永久损害,多有反复发作的病史,每次发作情况相似。但受累血管不同,临床特征也多种多样。
典型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病变这一侧上肢、下肢或这一半身体出现不受支配或瘫痪,病变侧面瘫等,而另一侧的上肢、下肢或偏身出现麻木感。
特征性症状
病变这一侧单眼一过性黑曚或失明,对侧身体瘫痪及麻木;同侧Homer征,对侧身体瘫痪及麻木;还可能出现言语障碍或体象障碍。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
眩晕、恶心和呕吐最常见,少数患者伴有耳鸣。
特征性症状
病变侧面部及对侧半身感觉障碍(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病变侧出现面瘫和对侧肢体瘫痪(称为脑神经交叉性瘫痪),还可能引起一侧或两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
可能出现的症状
复视、交叉性感觉障碍、眼震、脑神经交叉性瘫痪、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及平衡障碍、意识障碍、跌倒发作、突然起病的一过性记忆丧失等。
伴随症状
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有时还会表现有精神症状、偏身投掷动作或半侧舞蹈样发作等。
03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卒中的高危因素,应重视,积极查自身存在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并给予相应治疗,同时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急性期治疗
●以急诊入院的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治疗,对于一些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的须两种药物联合口服。
●对于明确有心脏疾病原因的TIA患者,推荐抗凝治疗,但这些治疗需要影像学检查先排除脑出血。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有些患者入院后发现血压偏低,可快速给予静脉液体进行扩容治疗;还有些患者入院后如果检查发现有明确的血栓,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非心源性TIA患者,建议抗血小板治疗。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会刺激消化道,甚至导致消化道出血,应注意监测或预防性用胃黏膜保护剂;氯格雷对消化道刺激性较小。
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不作为TIA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伴有房颤、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及人工机械瓣膜等的TIA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建议口服华法林抗凝。华法林起效比较慢,如果需要快速抗凝,还可同时应用肝素,等华法林充分发挥作用后停用肝素。须注意以下几点:
●有出血性疾病、溃疡病、严重高血压或肝肾疾病的患者禁止抗凝治疗;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除华法林外,还可选用达比加群酯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
●对于不能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钙拮抗剂
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
其他
如果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可以考虑应用巴曲酶、降纤酶、蚓激酶等降纤药物。
手术治疗
常用方法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动脉血管成形术(PTA)。如果患者有中度或重度颈动脉狭窄,建议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这种预防性手术可以在下一次TIA或卒中发生之前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某些病例也可选择颈动脉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即在动脉中放置一个小的金属丝管(支架)来保持动脉畅通。
我们知道,在手术治疗或术后恢复阶段,如果能够及时监测到患者的脑部损伤状态就能够更早识别潜在的风险变化,从而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易爱医疗精心研发的EIT-B300脑部电阻抗动态成像系统,不仅支持手术过程中的即时应用,也便于术后在床旁进行持续监测,极大地增强了医生对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的敏锐洞察力,从而促使脑损伤救治策略的精准调整与优化,显著提升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作为国际领先、首开先河的临床级脑部图像监测设备,EIT脑部电阻抗动态成像系统实现了无创、连续的脑水肿及颅内压动态监测功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时数据支持,有效指导了治疗药物的精准应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患者的康复进程,并缩短了住院周期,全面促进了患者预后的积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