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残疾人日|重视脑卒中致残,共建包容社会
2023年12月3日,我们迎来了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国际残疾人日的设立,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鼓励人们维护残疾人的尊严,保障其权利和幸福。
据世卫组织2021年11月的数据,全球超过10亿人口患有残疾,其中有80%分布在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不例外。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34%。在众多的残疾人中,有的是先天性残疾,有的则是因为意外以及慢性病致残。随着人口趋势和慢性疾病患者增多的趋势,残疾人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导致残疾的原因有哪些?
残疾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
先天性的残疾主要原因有:近亲婚育、遗传因素、胎儿在母体内发育缺陷、父母不良行为(吸毒、吸烟、嗜酒等)、胎儿生产中出现缺氧、损伤等。
后天性的残疾主要原因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比如脑炎、麻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精神疾病等(统称为:因病致残);交通事故、工伤、辐射以及其他伤害导致的后天性残疾(统称:意外伤害致残)。
落实残疾的三级预防措施,让残疾可防可控
不论是国际上还是我国,目前对于残疾都采取了三级预防措施。
第一级预防措施:有效预防疾病和致残性伤害的发生,即让人们不得病,不受到伤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预防保健和咨询指导:如婚前检查、遗传咨询、预防慢性疾病和先天性残疾、优生优育等;
2.预防接种:减少和消除急性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致残传染病;
3.避免引发伤病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源;
4.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营养、适当运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5.遵守安全规则和维护安全的环境:遵守交通规则,预防意外伤害;
6.关注精神卫生:减轻压力,预防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
第二级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和伤害导致残疾,即使患病也不要导致残疾。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早期医疗干预:如药物治疗、康复护理等,预防残疾的发生;
2.早期康复治疗:如对伤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功能训练,尤其是脑卒中患者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预防并发症,防止功能受限。
整体来说,第二级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第三级预防措施:防止残疾后出现更严重的残障,也就是说即便残疾了,也要想办法不要造成障碍或者减轻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康复治疗:如运动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改善功能,预防和减轻残疾;
2.假肢、矫正器、轮椅等应用:以改善功能、预防畸形,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3.支持性医疗和护理:如预防泌尿感染、压疮等,改善机体情况和减轻残疾;
4.康复咨询:提高自我康复能力。
认识卒中危害,预防因病残疾
近些年来,脑卒中已经发展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除了较高的致死率之外,致残率也不容忽视。很多人因脑卒中导致生理、智力上的缺陷,残疾不仅让他们失去工作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家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重视脑卒中造成的残疾。
一方面,我们要关注心脑血管疾病,重视慢性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糖尿病、心脏病等),进行必要的干预。与此同时,也要通过适当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方面,保持血管的健康。
另一方面,我们要了解脑卒中的发病先兆以及发生后的症状,一旦有卒中前兆及时送往具备专业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将伤害降到最低。可以通过学习“中风120法则”、“FAST评估法”等,掌握必备的应对方法。
总而言之,对于残疾人来说,不论是哪种问题导致的残疾,他们都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与尊重。易爱希望,我们大家能够携手,通过增强公众意识,改善无障碍设施,促进就业平,支持康复训练等,努力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不断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确保每个人都能在平等、尊重和尊严中活出自己的精彩。